11月1日,美国罗德岛大学消费经济学教授、《财务咨询和规划期刊》主编肖经建再次莅临消费金融前沿系列讲座,他以若干贴近生活的金融知识小提问开启了系列讲座第三讲。

此次讲座的主题为“消费者金融能力”。肖经建介绍,消费者金融能力在美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等多方因素,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未来可能资金不足、面临改革;商业公司提供的养老金计划从收益确定型(Defined Benefit Plan)向缴费确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发生转变;信贷市场上不断出现种类繁多、令消费者困惑的创新金融产品,都要求个人对财务安全问题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现状,政府该如何干预,是提供更多的金融教育还是加强监管,一直都存在争议。因此,社会各界对消费者金融能力的问题极为重视。
肖经建表示,消费者金融能力是指消费者能应用相关金融知识做出金融决策,以及采取理想的金融行为实现金融福利的能力。消费金融能力的测量可以通过客观问卷小测验,主观自我评价打分(包括金融知识自我评价和财务管理能力自我评价),统计理想的金融行为和不理想的金融行为等指标实现。
消费者金融能力的决定因素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人格特征等;二是外在干预,如金融教育以及法律。通过采用2012年美国金融能力研究NFCS(National Financial Capability Study)的数据研究分析,肖经建发现在控制家庭背景等社会经济因素后,客观金融知识、主观金融素养以及主观财务管理能力自我评价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消费者的金融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研究还发现金融教育与金融能力变量呈现正相关。无论是在高中、大学、还是工作之后接受金融教育都可以提升消费者金融能力。

肖经建通过研究金融教育是否通过中介因素(如金融知识、金融行为和金融能力变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财务满意度,来进一步研究消费者金融能力与消费者金融福利的关系。消费者金融福利主要通过客观和主观测量指标衡量,财务满意度是衡量金融福利指标中的一个主观标准。
通过数据研究分析,肖经建发现在金融教育和财务满意度之间,主观的金融素养,理想的金融行为和金融能力指标是强有力的介质,而客观的金融知识和主观财务管理能力评价是较弱的介质。研究结果还表明,寻求投资和税收建议可能会增加消费者的财务满意度,但寻求保险建议可能不会。投资建议对财务满意度的影响可能大于税收建议对财务满意度的影响。此外,财务规划与财务满意度也存在相关性。
肖经建认为,消费者金融能力是一个多维概念,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者特征和干预措施。提高消费者的金融能力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福利,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期讲座反响热烈,肖经建与听众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消费金融前沿系列讲座由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举办,旨在与听众分享和交流国内外消费金融的理论、实践和发展,讲座共分为十二讲,涉及消费者金融行为、政府政策等内容,每周三中午定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