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立炜,8858cc永利集团与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联合培养2013级博士毕业生。目前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
我于2009年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参加工作。工作之余总希望能再次系统学习金融学以提升自己。2013年,永利官网与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第一次推出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我有幸在这一年加入该项目学习,成为一名联合培养博士生。
作为一名联合培养的在职博士,同时肩负学业、家庭和事业三重考验,我对“联合”两字的体会是多元的。“联合”既是永利官网与人民银行的联合培养,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既是老师与员工的联合努力,也是家庭、单位和学校的多元联合。
求学点滴
我们金博13班有一半同学来自业界,一半是全脱产博士。大家年龄差异较大,求学和从业经历也各异,但是相处极为融洽。为了照顾在职同学,很多主干课程都开在了工作日的晚上或者周末。课程既有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数学、计量经济学、公司金融、资产定价等偏理论的内容,也有业界老师来做的金融前沿讲座,介绍实践方面最新进展。8858cc永利集团、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也会经常推送一些学术研讨会信息,为大家开拓视野、学习研究方法提供平台。每次课下大家也会就近期的经济金融热点自发研讨,一群人一起努力的感觉真好!我还记得各门课程带来的启发,很多是思想上的,比如2014年上晏智杰老师的《经济学名著导读》,期末考试要求写两千字以内的心得体会,我提到了经济学研究中的人文情怀和问题意识,也提到了“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结合3D打印对生产带来的可能革新,同时提到了“‘机器人究竟是劳动力还是资本’值得思考”。晏老师做了多处认真批注,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在肯定了结论的新意之余,老师鼓励到“创新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会大有作为的。”
我还清晰记得自己初为人父的场景。我儿子是出生在第一学期寒假期末考试两门考试中间,我一边在银行上班一边期末复习,有一天凌晨在北大人民医院护士台复习高级宏观经济学,满篇公式让路过的护士惊呼这是什么天书。
论文探索
我清晰记得为了寻找“理论有基础、实践有价值、数据有支撑”的研究课题,自己动了无数的脑筋,求助和求教了许多业界的专家、学者、老师。我曾经与中企云链刘江董事长请教业务模式与数据获取、与百度相关同事沟通过搜索数据获取、与京东相关同事沟通过供应链金融数据获取,去年还辗转通过工银墨西哥子行同事,了解墨西哥国民银行NAFIN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底层明细数据是否可获取。很多尝试都没有结果,但尝试的过程也是在探索,反复寻找也是“re-search”的含义。
论文写作过程尤其需要在整理文献、清洗数据、统计数据、反复回归、分析机制、确立意义等方面反复打磨,使论文形成逻辑统一的体系。这过程中有太多大框架、小细节需要处理,需要耐心、需要坚韧,需要有“论文虐我千百遍,我待论文如初恋”的心态。都说“十年磨一剑”,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在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帮助下,我终于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希望论文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实际价值。
几点感触
一是求索的境界。正如王国维提到的做学问做事业三境界,要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要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求索,才能迎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和发现,第三重境界或早或晚,甚至可能一直不出现,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做好自己可做的,“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二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认为要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不能停留在纯理论的玄想中,理论要尊重实践、引领实践,实践则要依靠理论指导,并反哺和修正理论,这是我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也希望在职攻读学位的经历,“在职”的标签不是打在论文水平上,而要打在密切融合理论与实践上。
三是学无止境、探索无止境,需要用智慧驾驭知识,同时不被既有知识所束缚。创新是要在剖析问题本源的前提下找到新路径、实现新超越,所以既要学知识,也要注意基于第一性原理,回到问题的原点思考有无更好的解决方案。
四是怀抱感恩、继续前行。在职攻读博士的挑战无疑是艰巨的,家庭、工作、学业、自身健康多维目标是一个艰难的动态平衡。没有家人朋友、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的帮助、理解和支持,是无法完成的。
当今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格局都在加速演进和重塑。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将带来人类文明的底层变革,从生命演化角度看,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比确有很多劣势。在这种背景下,“人何以为人?人如何不被机器取代?”是深刻的哲学追问。如果以我有限的认知来尝试做答,我认为“独立思考”“坚韧不拔”“同情心”“责任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终身学习、保持开放心态、不断探索前行,带着初心去为世界贡献价值,都将是我的行动宣言。